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Origin 2010 創意不死,文化當頭 _ 陶瓷

23-29 September 2010 | Old Spitalfields Market

英國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倫敦設計周在今年九月舉行,工藝協會(Crafts Council )於Spitalfields Market 舉辦維持一周的當代工藝展。打著Made Not Manufactured的口號吸引許多來自英國當地與世界不同國家的人。十九世紀工業化量產的設計顯然不在這裡受到歡迎,標榜獨特的個人化。


畫臉做頭的藝術家 Claire Loder
http://www.claireloder.blogspot.com/


受到雕塑家 Gertraud Mohwold, Leiko Ikemura,Xavier Toubes 影響,Claire對簡單卻會說故事的臉產生興趣。她將情感透過眼神傳達想法,記憶,害怕,背叛,解脫全藉由一雙雙的眼睛表達。一張臉一個故事。
picture from http://www.claireloder.blogspot.com/

Helen Beard 水墨意境的生活感動
http://www.helenbeard.com/



用pots寫日記過生活的Helen喜歡將生活的故事紀錄在她的作品上,平日的她喜歡帶著她的素描本或是相機,跳上她的單車或是散步,觀察生活周遭的事 物。2005年的她來到倫敦海德公園看人游泳,她發現這些無論天氣如何,每個星期六都來游泳的人,充滿著活力和散發出人的生命力。於是她創作了這一系列的 作品。
Picture from http://ideedianna.blogspot.com/
Picture from http://www.bbchomesandantiques.com/feature/designs-we-love/potter-helen-beards-porcelain

Virginia Graham
的奇異拼貼
http://www.virginiagraham.co.uk/


Picture from http://www.kitchenisms.com/finds/date/2010/02
英國藝術家 Virginia Graham有著俏皮又復古的拼貼陶瓷作品。瓷磚式的印花與金屬的拼貼方式,讓人不禁陶醉在她的世界裡。


Dobriy den'

十月的第一天,確是很忙碌一周的最後一天。這一周趕著星期五要跟客戶開會的東西之外,還有下班後的兩堂課。讓整個一周顯得格外充實。

清 冷的天氣,窗外下著毛毛細雨,坐在玻璃會議室,冷風竄流倒室內,紀錄筆記的手,很快的從指尖冷了起來。會議時而因為客戶用俄文的交談不斷終止。聽不懂俄文 的我們靜靜的等待他們討論完。俄文聽起來順耳,望著俄羅斯的客戶,我在想倫敦真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地方,聚集來自各地的人。感覺俄國團隊比較像亞洲,上囑下 從。幾次開會下來,覺得他們具眼界,了解自己的專業,也很尊重我們的專業。今天的會議在熱烈討論與歡笑進行。

印象中,俄國人很少笑,聽以前一個老師說去俄羅斯工作的經驗。讓人覺得他們很嚴肅。我心想也許是天氣冷加冬天黑夜長的關係,人處於低潮。午休閒聊時,同事告訴我,俄羅斯不對陌生人“浪費“微笑,微笑只給朋友!對我來說微笑從來沒有浪費,但是“浪費微笑“ 聽起來很有趣。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數位感官_解Code

Decode 可以說是最近設計裡的熱門話題,無論是上班,同學聚會。大家都交換一下資訊。Twitter, Facebook 上也常常有新訊update。身為數位人,怎能錯過這次的盛會呢?但是沒敢的及開幕日,所以在兩三天後的一個週末去了V&A一趟。(門票意外的便宜、近來還跟TimeOut 合作:買TimeOut附送兩人同行一人免費的招待卷)即使是展覽開幕的兩三天、很多作品已經毀壞、或是運作不全、非常可惜、我想這就是科技藝術目前要克服的難題了。

V&A與Onedotzero合作展出Decode_digital design sesations,主要分為三個主題: Code, Interactivity, The Network。主要視覺形象是由葡萄牙設計師Karsten Schmidt 所設計。 民眾同時可以在網頁上,透過程式更改創造出新的意象,並在倫敦地鐵裡播放。 Code 的部份,很顯然的是利用程式撰寫的方式,讓電腦自己創作出圖像。而後Interactivity裡是在創作裡面加入參與者的身體互動或是聲音所產生的作品。The Network利用追蹤人類行為來作藝術創作,無論是讀入時間,及時股市情行,航班路線。

說說Karsten Schmidt吧,他又叫Toxi, 是倫敦Post Spectacular的Director。他多次在紐約,倫敦展覽。也是去年09年onedotzeor 的Adventures in Motion Festival 2009 視覺形象設計師。除此之外他更是Processing.org早期的貢獻者呢。 在這些作品裡頭除了一些RCA學生,也有不少熟悉的面孔,像是ITP, 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NYU教授,Daniel Rozin的鏡子系列作品之一:Weave MirrorFabrica傳達研究中心的Venetian MirrorrAndom International的 Hannes Koch。

在展場裡,有幾件作品欠缺解釋,沒頭沒腦的感覺,許多參與者不知如何與作品互動,經過一翻折騰後終究放棄,但是這樣的互動讓美術館的氣氛活躍了起來。科技藝術的發展使得藝術有更多元的面貌,然而仍舊可以看到藝術家在技術成面上的玩弄大於實質的意義與想法。

More Pictures
http://www.flickr.com/photos/tingyuchen/sets/72157622995259352/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Anish Kapoor

英籍印度裔的Anish Kapoor,最近在倫敦 Royal Academy of Arts 有個個展。一直要去看都沒有去看。先前去了,只在門口照照相,進到裡頭看看書。因為排隊的人太多而作罷,在TimeOut五顆星的評價之下,總是大排長龍。

認識Anish Kapoor是在最近在為顏名宏老師的公共藝術案找尋資料的時候,發現他。對於他的作品感到很大的興趣。貼切的說是為之震驚!他作品與自然的契合度,他作品的為自己大聲說話的聲音,還有他創作的勇氣與決心。樣樣都驚人。



首先,我先是被他2002年在泰德美術館(Tate Morden) 展出的作
(Marsyas 2002),所吸引住眼光。血淋淋的紅色曲線,在泰德的空間裡擴展。由一片PVC膜和三個大圈所組成的巨大形體,無限延展的曲線,像是Marsyas(半人半羊神)被阿波羅剝皮的時候的吶喊。
鋼絲一條調的連結伸展的暗紅色的薄膜,真的就好像肌肉一般。

Kapoor,善於利用材質,挑戰視覺經驗(抑或驚艷),在他眾多的作品裡,Sky Mirror是我最喜歡的一件,看似簡單的不繡鋼化為了一幅美麗的畫,和自然和周邊的環境結合在一起。同時在凹凸的曲面,玩弄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效果,讓觀者流連。這次的在Royal Academy of Arts 的個展裡,有一系列的作品,展覽裡許多大人小孩前後左右走動,碰碰跳跳,玩得不逸樂乎。這就是當代的藝術所帶給人們互動的喜悅,可惜的事不能攝影來記錄這美麗的一刻。 我自己也在那玩了起來,當然不是只是向凹凹鏡的效果!而是像魔法一樣的幻境。真的要親自體驗。


Kapoor在收訪實說他年輕的時候他從來沒有想像過自己是藝術家,但從小受到喜愛音樂畫畫的父母影響,他很愛好藝術。青少年的他跟哥哥一起到倫敦唸書,進入了藝術學院。在有一次回去印度的旅行中,偶然發現那些宗教色彩,人們的生活,一點一滴的細節,都是如此熟悉,也成為他創作的元素,於是他開始用顏料做雕塑。也發現他的作品可以自己說話,不用大力推銷。對於很少旅行的我,在去英國湖區與布拉格的旅行中,也發現旅行會帶給人創作的動力,生活在西方的文化裡,也更體會到自己文化的特別。



Picture sources from BBC


延伸閱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cj114cfdZ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1Ouyhjx06k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英簽上訴2008

很久之前寫的,一直沒有完成。今天突然覺得也許有很多人現在跟我之前遇到的情況一樣,一樣無助。所以想記錄在這裡。


最近聚會裡,常聽到朋友的簽證被拒簽的事情(大概是年初),自從英國的經濟不景氣 為了保護本國人的工作權力,英國政府的政策一再更動 省核的標準也越來越嚴格,原因除了讓沒有所謂高技術的人滯留在英國之外,外國人假造的文件的情況也十分嚴重。

在英國的已經屆滿第四年的我,有兩次上訴的經驗。因此,我想也許我把我的經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會對一些面臨無助的人有一些幫助。畢竟這兩次的經驗一個人走過來,還覺得替自己捏了一把冷汗。

最先我想在這裡說得的事,對我而言,上訴並不花錢,但是耗盡經力。所以,我希望藉由我的分享,可以讓面臨這樣情況的人,少花一點冤枉錢。

由於第二次上訴的經驗還記憶猶新,因此我想只單單為這次的上訴做一個記錄

> 申請的簽證: 由IGS轉PSW
> 發生日期: DEC 2007
>上訴日期:由Dec 2007 到 24 FEB 2008
>出庭時間: 23 JAN 2008
>拒簽的理由: 不具效力的財力證明
>法庭決定: 24 FEB 2008 Appeal allowed
>新簽證核發: 5 MAY 2008(收到 7 MAY 2008)

1)事件

07年底畢業之後,幸運的我在倫敦找的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08年的六月看似工作穩定的情況下 我要求老闆幫我辦工作簽證,公司在兩次的努力之下,花了大筆的錢刊登廣告。同時請律師,仍舊沒有通過。原因是我沒有足夠三年工作經驗。 在我的IGS要過期的前一個星期,老闆告知我,公司請的律師說,我可以上訴,並且在四天內離境或是自行申請新的PSW簽證。

因此我決定自己申請PSW 於是我著手準備相關資料,赫然發現幾的問題:

A) 在過去三個月裡,我開了兩個帳戶存款轉分別轉移到新的帳戶裡 。
B) 其中一個是e-saving 分行不提供 statement。
C) 自以為很環保的取消了每個月寄來的 statements,重新申請郵寄要ㄧ到兩個星期

在公司三腳貓的律師顧問的建議下,我做了以下的對應措施

A) 附上了一封Cover Letter 解釋我的聯合帳戶總共有800磅以上的存款 以防審理的人疏忽了
B) e-saving account 銀行的人員要我自己打印。
C) 銀行列印出我的statements 但是拒絕蓋章,也拒絕寫Cover Letter證明是我的帳戶。

在我的三腳貓律師看了的結果 他說"THAT WILL DO!!"

於是我趕在簽證要過期的前一天以Special Delivery 寄出,投遞的當下是我夢靨的開始。

2)理由

寄出之後的兩個星期,很快的我收到了拒絕信。信裡明確指出決定跟理由

SectionA
...... You have claimed 10 point for funds under Appendix C of the immigration rules, but the documents you have provided to not demonstrate that you have been in possession of 800 pounds for the period specified in the guidance.....

在這當頭棒喝的狀況下貼心的Home Office 為頭暈眼花 心急交迫的我,清楚的列了幾點在最後的表格裡。

Maintenance (Funds)

The evdence of these savings is not acceptable because they do not show your name and address, and there is not a coving letter from the bank that confirms that these statements are yours.

The online statements that you have supplied cannot be accepted as it is not stamped and signed by the bank, and there is not a coving letter from the bank to confirm that the statement is a true reflection of your account balance.

no points have been awarded in this area, in line with published guidance.


隨帶著home office的信 還有退還的文件之外,還有發著希望之光的上訴表格。

表格上註明著

10 business days from the date you were served with the decision, if you are not detained under the Immigration Acts

於是我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了申請 並且決定自己出庭,表格的填寫很簡易,除了姓名住址連絡電話 這些個人資料外,你可以決定是否有人代表你出庭,是否上訴過,有沒有家人正在上訴結果未曉。
是否要出庭 (do you wish to have your appeal decided at an oral hearing)
誰代表你出庭(If you want an oral hearing, who will be present?)
需不需要一個翻譯
在這之後,要明確寫出為什麼你反對這個決定的理由,清楚交代源由。

但是在這個時候,最徬徨的就是要怎麼填寫。還有如何簡單明瞭又有力的將上訴的理由交代清楚。
在倫敦各區的Coucil,皆有提供免費移民的法律顧問。每個社區法律顧問的情況不太一樣,那時候我住在King Cross 屬於 Camden Coucil, Camden 區的移民法顧問是Camden Community Law Centre 的section 是在每個星期一早上,或是星期三下午,採先來先服務制度,只有15個人左右,10點開門。那時候我每個星期一早上九點就去排隊,為了確保可以見到律師。但是這服務是免費提供給學生跟低收入的居民。因此必須帶地址證明。證明你住在Camden區。另外也可以找一些私人律師,就我問的情形,大致上是一個小時200到250磅,辦到好加上出庭是1000到1800不等。

就我第一次上訴的經驗,我想這次只是銀行帳戶上的證明問題,因此我決定自己出庭,我填了表格,寫了原因和 witness statement,請了我的英國朋友幫我看過英文的部份,重新申請了財力證明(名字,地址,足夠的存款。),在到Law Centre 請律師看過。每一個理由原因都必須清楚,並且對Home Office 的決定一一反駁或做詳盡的解釋。

就我的部份
a)我解釋了公司試著幫我申請工作簽證,失敗的結果讓我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PSW的延簽的文件。
b) 銀行拒絕幫我寫Cover letter 與蓋章
c) 律師告知我,我所提供的財力證明可被採用。


出庭的前一天,我到法庭去看別人如何出庭應對。做一些筆記。也順便熟悉路線。最後一月23號早上,我單槍匹馬的出庭。法庭上只有法官跟我,還有一個書記。法官非常和藹,他告訴我,之前公司請的那個律師明顯的不專業,給我錯誤的訊息。他問我了幾個問題,重複確定我說得跟我寫在上訴書上的一樣之後,他告訴我PSW的政策非常新,他需要在詢問其他法官的經驗,好做正確的決定,最後說明決定透過郵寄。前後不到10分鐘,卻是我一生中很難忘得時刻,感覺自己是一隻小小老鼠坐在下面應答。

一個月之後收到法院的裁定信。Appeal allowed.

心得:
在這事件發生之後我學了很多,以往對簽證這件事情,我認為普遍的台灣人都十分輕忽,這讓我想到我的哥倫比亞和巴西的朋友,每次要延簽都會諮詢律師。因為對他們來說,到英國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對於申請簽證這件事情他們格外小心謹慎。

在這之後,遇到一些朋友也被拒簽,很常聽到他們抱怨Home office 的不專業或嚴苛。對我來說,如果我申請的時候文件周全,我想今天我也不會遇到這件事情。我反而很感謝英國,讓我成長了不少,也謝謝他們社會福利單位的制度,不僅只照顧他們自己人,也對我們這些外國人,提供我們一樣幫助。

最後我要說Natwest,在沒事的時候是一個還可以的銀行。但是像是有這樣緊急事件的狀況下,他們根本就不會理你,請他寫個cover letter 著名我的姓名跟地址,死都不肯,說什麼公司政策,(去你他馬的公司政策),硬要我申請 postal statement,我要是可以等一到兩個星期,我會要求他寫嗎?寫個抱怨信到克服,他幫你寫,人真賤,好好講不聽。後來就有幾家會幫你寫有一家是在 Chancery Lane Station,還有在Barbican station那家的也會開一張證明。London Bridge 的都腦殘。不喜歡他們!!!!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美麗的布拉格

雖說我只在blog記錄設計藝術相關的趣聞。但是美麗的布拉格也應該算是藝術之都。因此我想把他寫下來。 終於下定決心好好走走看看。畢竟我的人生在這個時候離歐洲最近。我請了三天假加上六日,我的五天四夜布拉格之旅。

Day One,

坐著夜巴士(National Express)我獨自從倫敦到 Stansted 機場,Mi-young則是從劍橋出發。糊塗的我和Mi-young小姐,並沒有記錄從機場到旅社方式,其中一個原因是旅社的網頁也沒有交代。(這是我要給他們第一個重要的review.) Aron是我們住的旅社,便宜還附帶自助式早餐,交通方便,離市區搭電車(tram) 15-20分鐘。很幸運的我們靠著好心的人指點,藉讓手機,還有我的支離破碎筆記 (我記下了如何開車到飯店的路線,誰知我們不開車.....) 找到了飯店。

飯店很乾淨跟網頁上的照片很像只是沒有水果跟花之類的點綴。由於大部分的飯店是在兩點或三點才check in。因此我們在早上11:00左右到達機場,做了公車199轉站地鐵。到了市中心的Muzeum,我們猜測這是美術館的意思。因此選擇在這裡下車。於是我們決定在等待飯店check in 的時間去
慕夏美術館 走走看看(學生票60 克朗,成人120克朗)。不知不覺逛到了三點。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慕夏的展覽是在台中,那次的展覽很精彩,讓我喜歡上了慕夏。沒想到在我的生人裡可以來到他住的地方,真是開心。慕夏美術館不大,但是有許多他的作品,手稿,照片,還有小小的影片區介紹他的一生,他的作品把捷克的民族性呈現的鉅細靡遺。這次也給了我不一樣的收穫。

接著到了飯店,這是一個小家庭經營的飯店,設備簡單乾淨,就價錢而言沒什麼好挑替的。
唯一應該就是房間裡沒有水,熱水壺,跟茶包。也許 a cup of tea在他們生活中不是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接著飯店小姐非常好心的幫我們定了黑光劇場的票(Black Light Theatre),奇怪的是,櫃台小姐打完電話之後,說付錢給他就好了,他開了一張收據,票價跟網路上一樣。然後我們就出發到市區去看黑光劇WOW。小小的劇場,讓觀者覺得離演員非常的近。蜘蛛人還跑到觀眾席與我們互動。水,火,雪的場景也很巧妙。那時我還在想,真希望台灣的小朋友也可以看到黑光劇場。晚餐在劇場附近有一家捷克的餐廳,原本以為在主要的逛街大道上的餐廳應該不怎麼好吃。但是我們兩個女生點了一隻烤鴨。不但好吃,還非常巨大。


From the airport to Aron hotel1) from airport take bus 199 to the last top.
2) take tube from
Zličín (yellow line) to Náměstí Republiky
3) cross the stress and take tram 9
4) get off tram on stop : Biskupcova
5)cross the stress toward a bar called POLO (with the best food) on the conner
6)walk down to
Biskupcova and pass the zelenky- hajskeno keep walking down to Žerotínova 39

Day Two
我們決定加入當地的一天布拉格導覽(公
司: Yellow umbrella),導遊Lina有18年的經驗,是幫當地人,說話風趣,以前是建築工程師。感覺他不怎麼喜歡亞洲人,三四十幾個人中,只有我跟Mi-young是亞洲人,他問給個人從哪裡來,但並沒有問我們,路上也部會特別跟我們說話。但是我們也不是太在意。至少他還挺
專業的,也挺政治化的,是很有想法女性。 

6個小時的行程,我們走了 New town > Old town > Jewish quarter> River tour > Lunch > Lesser quarter > Prague castle.

外加一個免費的ghost tour(晚上九點)。早上九點集合,可以試聽幾個小時,到了River tour的時候才在船上收費。(1200克朗)必須要說的是我很喜歡Lina,但是tour的最後還是太商業化了點。這我不喜歡。至於ghost tour 就是一個joke不僅不專業,還浪費的布拉格,這帶有濃厚歷史色彩的城市。沿路還有鬼衝出來嚇人! > <

這天的晚上原本要看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芭蕾,但是事先沒有在網路上訂票,當天滿場,所以就非常失落的回家了。晚餐是路邊的熱狗。

Day Three

透過Lina的“推銷“介紹,我們參加了Jewish的tour,這次的人比較少只有六個,可以問很多問題。導遊是一個很好的女生。有問必答。我們參觀了四座猶太教堂,一個墓園。非常有趣,當然也是非常感傷的歷史。也學到很多。

The Spanish Synagogue > The Maisel Synagogue > The Pinkas Synagogue > The Old Jewish Cemetery > The Old-New Synagogue

說起來奇怪我最記得就是他解釋墓碑上的圖案的意義。像是星星代表David. 葡萄象徵富貴。很多姓氏是動物,所以也有動物的圖案在墓碑上。因此遠遠的看墓碑就可以知道那裡埋的是誰。 還有那寫滿80,000受害者名字的The Pinkas Synagogue,(由於不能拍照,所以只好看看別人的照片)令人震撼,二樓當時小朋友上美術課所畫的畫令人鼻酸。

接著在tour之後,我們又把第二天的路線在仔細的走過一變,路上去了裝飾藝術博物館,建築美術館。然後偶然發現一家超棒的餐廳,就在Charles Bridge附近。尤其是他們家的湯!超好喝。是我這輩子喝過最好喝的湯了!


Day Four

早上去買了天鵝湖的票之後,我們往Eiffel鐵塔前進,沿路非常的漂亮,然後去了St. Nichololas Church,在那我寫了一張明信片回家。接著就去找巴洛克式的 Wllenstein Palace,裡面的Dripstone 牆壁令人歎為觀止,仔細的看,石頭裡還有妖怪的臉藏在裡面。

接著我們就慢慢回到市區。這是我第一次看天鵝湖(傳統的那種,因為之前看得是當代男生芭蕾的天鵝湖),老實說我不怎麼推薦。第一,場地很小,音響設備很不好,震耳欲聾的噪音,有十部太舒服,舞者生澀,幾度發抖站不住,男舞者轉圈險些跌倒,我們都替他捏把冷汗,當然場景粗造,挺失望的。

回到旅館前我們已經疲累不堪,我隨時都可以睡著的狀況下,但是Mi-young非常的餓。我提議到旅館附近的Bar(店名: POLO)吃飯。到的時候大約10點多,在Mi-young的簇擁下我點了捷克有名的豬膝蓋。在我先前提到的 POLO這間Bar的食物記便宜又大,非常非常好吃,但是因為太大應該要兩個人吃才剛好。我跟Mi-youngㄧ人點了一個餐,上菜的時候我們都被其份量給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Day Five 
我們搭早上的飛機,因此早上吃完很清淡的早餐我們就離開了(前一晚的豬膝蓋還在胃裡 ><)。

更多的照片請到我的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tingyuchen/sets/72157622574165623/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i-design conference Part 2_It is not because we can, but because people need it.

Andrew Shoben _ Greyworld

“In 1993 Andrew Shoben founded Greyworld in Paris. Our goal is to create works that articulate public spaces, allowing some form of self-expression in areas of the city that people see every day but normally exclude and ignore.“ Greyworld

Andrew Shoben 是我在i-design conference 裡印象深刻的ㄧ位藝術家。 1993年 Andrew shoben ,在巴黎成立了 Greyworld ,他們抱著創造有關連性的公共空間領域 (articulate public spaces) 讓那些人們天天接觸討厭或是遺忘的城市空間,可以透過某種方式自我表達。恩.. 聽起來有點難懂嘛?看了他們的作品就會比較容易懂。

Greyworld 的讓空間自我表達的概念讓人會心一笑, Andrew 在研討會裡說,人們在公共空間裡,有時是等待,有時是休憩,有時是穿越,與行進到其目的地,如何讓公共藝術顯得不突兀,卻讓人們耳目一新,是不容易的。是的,尤其是現在科技發達的時代裡,藝術家有更多的創作可能性,但是放置在公共空間裡,要是藝術,而不是佔據空間的破銅爛鐵,也不是閃的LED燈的所謂科技裝置,的確是一項課題。

Monument to the Unknown Artist / 紀念無名的藝術家

雕像對人們來說,是最習以為常的公共藝術。現今,人們似乎遺忘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雕像,也鮮少仔細了解佇立在那的雕像背後的故事。然而這一個看似青銅雕像畫家,卻能模仿過往行人的姿勢。



Andrew Shoben 的這項作品,創造了空間與人們對話的一個新的形式。這高六米的雕像,舉起拿著畫筆的手擺著似乎在丈量描繪的姿勢。當行人走過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動作,讓過往的人門大吃一驚。 明白的說這雕像其實就是一個機器人 (看製作過程)。但這機器人的技術運用,給了空間與人們一個新的體驗,改變人對事物的既有印象,我很喜歡。Andrew Shoben 說他利用科技給改變人們對空間或是事物的看法。但是不是因為他們可以具有這樣的技術,而是人們需要。 It is not because we can, but because people need it.

這讓我憶起,寫論文的時候,訪問的一個知名設計師,膚淺的玩弄科技,卻沒有想到人們或是環境的需求性。也提醒了我在這些不斷崛起更新的科技裡面,去更認真的思考,互動式科技能帶給人們和空間的什麼樣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是單單玩弄新穎的技術。

延伸閱讀

【Monument to the Unknown Artist】

1) Monument to the Unknown Artist 官方網站
http://www.capitalcommitment.co.uk/greyworld/

2) Sculpture changes shape by copying passers-by | Arts | This is London
http://www.thisislondon.co.uk/arts/article-23422050-sculpture-changes-shape-by-copying-passers-by.do




David Bickerstaff

這是 David Bickerstaff 的Angry House, 是2008年Your Art @ the Big Chill的得主。
The big chill 是一個多媒體藝術盛會,在過去的七年裡,每年都在英國的Malvern Hills上的Eastnor城堡 舉行。Andrew的這項互動式小木屋,白天時沈睡,吸取白天環境的聲音。Party越吵,晚上小木屋就越生氣。生氣的木屋發出很大的聲響,聲光閃爍。是一件有趣的作品。

Angry House from David Bickerstaff on Vimeo.




Sophie Clements

Get your hand dirty

視覺藝術家 Sophie, 他說他以音樂聲音做創為主的藝術家,但是每次個創作都會直接或間接的與科技相關。在研討會中他先分享了一段影像創作,他說他知道現今的電腦都可以做到他想要模擬的效果。但是他享受創作中親自動手做的過程,於是看他上山下海的為一個小小的一段影片創作,而奔走。我喜歡這樣的精神。
連結
另外,他在研討會他介紹了一件作品也帶給大家視覺上的震撼,OF AIR AND EAR。這是是他在08年與英國著名的編舞家 Wayne McGregor Deloitte Ignite 2008, 所作的一項裝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