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美麗的布拉格

雖說我只在blog記錄設計藝術相關的趣聞。但是美麗的布拉格也應該算是藝術之都。因此我想把他寫下來。 終於下定決心好好走走看看。畢竟我的人生在這個時候離歐洲最近。我請了三天假加上六日,我的五天四夜布拉格之旅。

Day One,

坐著夜巴士(National Express)我獨自從倫敦到 Stansted 機場,Mi-young則是從劍橋出發。糊塗的我和Mi-young小姐,並沒有記錄從機場到旅社方式,其中一個原因是旅社的網頁也沒有交代。(這是我要給他們第一個重要的review.) Aron是我們住的旅社,便宜還附帶自助式早餐,交通方便,離市區搭電車(tram) 15-20分鐘。很幸運的我們靠著好心的人指點,藉讓手機,還有我的支離破碎筆記 (我記下了如何開車到飯店的路線,誰知我們不開車.....) 找到了飯店。

飯店很乾淨跟網頁上的照片很像只是沒有水果跟花之類的點綴。由於大部分的飯店是在兩點或三點才check in。因此我們在早上11:00左右到達機場,做了公車199轉站地鐵。到了市中心的Muzeum,我們猜測這是美術館的意思。因此選擇在這裡下車。於是我們決定在等待飯店check in 的時間去
慕夏美術館 走走看看(學生票60 克朗,成人120克朗)。不知不覺逛到了三點。記得我第一次看到慕夏的展覽是在台中,那次的展覽很精彩,讓我喜歡上了慕夏。沒想到在我的生人裡可以來到他住的地方,真是開心。慕夏美術館不大,但是有許多他的作品,手稿,照片,還有小小的影片區介紹他的一生,他的作品把捷克的民族性呈現的鉅細靡遺。這次也給了我不一樣的收穫。

接著到了飯店,這是一個小家庭經營的飯店,設備簡單乾淨,就價錢而言沒什麼好挑替的。
唯一應該就是房間裡沒有水,熱水壺,跟茶包。也許 a cup of tea在他們生活中不是扮演那麼重要的角色。接著飯店小姐非常好心的幫我們定了黑光劇場的票(Black Light Theatre),奇怪的是,櫃台小姐打完電話之後,說付錢給他就好了,他開了一張收據,票價跟網路上一樣。然後我們就出發到市區去看黑光劇WOW。小小的劇場,讓觀者覺得離演員非常的近。蜘蛛人還跑到觀眾席與我們互動。水,火,雪的場景也很巧妙。那時我還在想,真希望台灣的小朋友也可以看到黑光劇場。晚餐在劇場附近有一家捷克的餐廳,原本以為在主要的逛街大道上的餐廳應該不怎麼好吃。但是我們兩個女生點了一隻烤鴨。不但好吃,還非常巨大。


From the airport to Aron hotel1) from airport take bus 199 to the last top.
2) take tube from
Zličín (yellow line) to Náměstí Republiky
3) cross the stress and take tram 9
4) get off tram on stop : Biskupcova
5)cross the stress toward a bar called POLO (with the best food) on the conner
6)walk down to
Biskupcova and pass the zelenky- hajskeno keep walking down to Žerotínova 39

Day Two
我們決定加入當地的一天布拉格導覽(公
司: Yellow umbrella),導遊Lina有18年的經驗,是幫當地人,說話風趣,以前是建築工程師。感覺他不怎麼喜歡亞洲人,三四十幾個人中,只有我跟Mi-young是亞洲人,他問給個人從哪裡來,但並沒有問我們,路上也部會特別跟我們說話。但是我們也不是太在意。至少他還挺
專業的,也挺政治化的,是很有想法女性。 

6個小時的行程,我們走了 New town > Old town > Jewish quarter> River tour > Lunch > Lesser quarter > Prague castle.

外加一個免費的ghost tour(晚上九點)。早上九點集合,可以試聽幾個小時,到了River tour的時候才在船上收費。(1200克朗)必須要說的是我很喜歡Lina,但是tour的最後還是太商業化了點。這我不喜歡。至於ghost tour 就是一個joke不僅不專業,還浪費的布拉格,這帶有濃厚歷史色彩的城市。沿路還有鬼衝出來嚇人! > <

這天的晚上原本要看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芭蕾,但是事先沒有在網路上訂票,當天滿場,所以就非常失落的回家了。晚餐是路邊的熱狗。

Day Three

透過Lina的“推銷“介紹,我們參加了Jewish的tour,這次的人比較少只有六個,可以問很多問題。導遊是一個很好的女生。有問必答。我們參觀了四座猶太教堂,一個墓園。非常有趣,當然也是非常感傷的歷史。也學到很多。

The Spanish Synagogue > The Maisel Synagogue > The Pinkas Synagogue > The Old Jewish Cemetery > The Old-New Synagogue

說起來奇怪我最記得就是他解釋墓碑上的圖案的意義。像是星星代表David. 葡萄象徵富貴。很多姓氏是動物,所以也有動物的圖案在墓碑上。因此遠遠的看墓碑就可以知道那裡埋的是誰。 還有那寫滿80,000受害者名字的The Pinkas Synagogue,(由於不能拍照,所以只好看看別人的照片)令人震撼,二樓當時小朋友上美術課所畫的畫令人鼻酸。

接著在tour之後,我們又把第二天的路線在仔細的走過一變,路上去了裝飾藝術博物館,建築美術館。然後偶然發現一家超棒的餐廳,就在Charles Bridge附近。尤其是他們家的湯!超好喝。是我這輩子喝過最好喝的湯了!


Day Four

早上去買了天鵝湖的票之後,我們往Eiffel鐵塔前進,沿路非常的漂亮,然後去了St. Nichololas Church,在那我寫了一張明信片回家。接著就去找巴洛克式的 Wllenstein Palace,裡面的Dripstone 牆壁令人歎為觀止,仔細的看,石頭裡還有妖怪的臉藏在裡面。

接著我們就慢慢回到市區。這是我第一次看天鵝湖(傳統的那種,因為之前看得是當代男生芭蕾的天鵝湖),老實說我不怎麼推薦。第一,場地很小,音響設備很不好,震耳欲聾的噪音,有十部太舒服,舞者生澀,幾度發抖站不住,男舞者轉圈險些跌倒,我們都替他捏把冷汗,當然場景粗造,挺失望的。

回到旅館前我們已經疲累不堪,我隨時都可以睡著的狀況下,但是Mi-young非常的餓。我提議到旅館附近的Bar(店名: POLO)吃飯。到的時候大約10點多,在Mi-young的簇擁下我點了捷克有名的豬膝蓋。在我先前提到的 POLO這間Bar的食物記便宜又大,非常非常好吃,但是因為太大應該要兩個人吃才剛好。我跟Mi-youngㄧ人點了一個餐,上菜的時候我們都被其份量給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Day Five 
我們搭早上的飛機,因此早上吃完很清淡的早餐我們就離開了(前一晚的豬膝蓋還在胃裡 ><)。

更多的照片請到我的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tingyuchen/sets/72157622574165623/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i-design conference Part 2_It is not because we can, but because people need it.

Andrew Shoben _ Greyworld

“In 1993 Andrew Shoben founded Greyworld in Paris. Our goal is to create works that articulate public spaces, allowing some form of self-expression in areas of the city that people see every day but normally exclude and ignore.“ Greyworld

Andrew Shoben 是我在i-design conference 裡印象深刻的ㄧ位藝術家。 1993年 Andrew shoben ,在巴黎成立了 Greyworld ,他們抱著創造有關連性的公共空間領域 (articulate public spaces) 讓那些人們天天接觸討厭或是遺忘的城市空間,可以透過某種方式自我表達。恩.. 聽起來有點難懂嘛?看了他們的作品就會比較容易懂。

Greyworld 的讓空間自我表達的概念讓人會心一笑, Andrew 在研討會裡說,人們在公共空間裡,有時是等待,有時是休憩,有時是穿越,與行進到其目的地,如何讓公共藝術顯得不突兀,卻讓人們耳目一新,是不容易的。是的,尤其是現在科技發達的時代裡,藝術家有更多的創作可能性,但是放置在公共空間裡,要是藝術,而不是佔據空間的破銅爛鐵,也不是閃的LED燈的所謂科技裝置,的確是一項課題。

Monument to the Unknown Artist / 紀念無名的藝術家

雕像對人們來說,是最習以為常的公共藝術。現今,人們似乎遺忘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雕像,也鮮少仔細了解佇立在那的雕像背後的故事。然而這一個看似青銅雕像畫家,卻能模仿過往行人的姿勢。



Andrew Shoben 的這項作品,創造了空間與人們對話的一個新的形式。這高六米的雕像,舉起拿著畫筆的手擺著似乎在丈量描繪的姿勢。當行人走過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動作,讓過往的人門大吃一驚。 明白的說這雕像其實就是一個機器人 (看製作過程)。但這機器人的技術運用,給了空間與人們一個新的體驗,改變人對事物的既有印象,我很喜歡。Andrew Shoben 說他利用科技給改變人們對空間或是事物的看法。但是不是因為他們可以具有這樣的技術,而是人們需要。 It is not because we can, but because people need it.

這讓我憶起,寫論文的時候,訪問的一個知名設計師,膚淺的玩弄科技,卻沒有想到人們或是環境的需求性。也提醒了我在這些不斷崛起更新的科技裡面,去更認真的思考,互動式科技能帶給人們和空間的什麼樣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是單單玩弄新穎的技術。

延伸閱讀

【Monument to the Unknown Artist】

1) Monument to the Unknown Artist 官方網站
http://www.capitalcommitment.co.uk/greyworld/

2) Sculpture changes shape by copying passers-by | Arts | This is London
http://www.thisislondon.co.uk/arts/article-23422050-sculpture-changes-shape-by-copying-passers-by.do




David Bickerstaff

這是 David Bickerstaff 的Angry House, 是2008年Your Art @ the Big Chill的得主。
The big chill 是一個多媒體藝術盛會,在過去的七年裡,每年都在英國的Malvern Hills上的Eastnor城堡 舉行。Andrew的這項互動式小木屋,白天時沈睡,吸取白天環境的聲音。Party越吵,晚上小木屋就越生氣。生氣的木屋發出很大的聲響,聲光閃爍。是一件有趣的作品。

Angry House from David Bickerstaff on Vimeo.




Sophie Clements

Get your hand dirty

視覺藝術家 Sophie, 他說他以音樂聲音做創為主的藝術家,但是每次個創作都會直接或間接的與科技相關。在研討會中他先分享了一段影像創作,他說他知道現今的電腦都可以做到他想要模擬的效果。但是他享受創作中親自動手做的過程,於是看他上山下海的為一個小小的一段影片創作,而奔走。我喜歡這樣的精神。
連結
另外,他在研討會他介紹了一件作品也帶給大家視覺上的震撼,OF AIR AND EAR。這是是他在08年與英國著名的編舞家 Wayne McGregor Deloitte Ignite 2008, 所作的一項裝置藝術。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i-design conference Part 1 _ Bring technonlogy a bit closer to kids (中文)

上兩個星期我參加了倫敦一年一度的 i-design conference, 這個盛會裡來自個方面設計公司,團體,還有藝術家。

在最後的半個小時的section裡,是來自三個不同公司的設計師,卻有著相同的想法: 讓科技更接近小孩。科技這個名詞總讓人有著遙不可及,深不可測的感覺。單單說到電腦,就讓老一輩的人頭痛,科技產品也往往脆弱,禁不起摔,碰不得水,像是貼著請遠離小孩的標籤。 這幾個有趣的設計師,卻讓科技給了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就從Squidsoup這家公司說起,在參加i-design conference 的幾個星期前,正好是倫敦夏季的設計藝術盛會,有名的onedotzero 在BFI 舉辦了為期一星期的數位藝術節,我在那裡偶然撞見了Squidsoup的 Glowing Pathfinder Bugs為期兩天的展覽。幾位設計師,正在現場記錄參訪者與他們的作品互動情形。 由於跟我的碩士作品 the secret path手法相仿。因此我跟他們聊了起來,拿著啤酒的 Liiam Birtles 大談他們的創意源由,經歷背景,並且和我交換一下技術上的心得。

Glowing Pathfinder Bugs (2008) 七彩蟲識途

















這件作品結合了肢體的動作與虛擬昆蟲,讓小小的沙盒子,變成小朋友的魔術沙洲。Liram 說 Glowing Pathfinder Bugs 是 squidsoup為位於英國西北邊的folly 數位中心所作的創作,目的是在為了將科技帶入6至12歲兒童的生活中,用藝術的方式讓他們接觸科技。小朋友創造沙牆將七彩蟲圍困起來,或是挖出一條條的路線讓它們行走,這些七彩蟲害怕小朋友的手(昆蟲會化為七彩然後消失),當然兩個蟲子相遇的時候,美麗的蝴蝶會出現。

在這項作品裡頭他們使用了 Point grey bumblebee 攝影裝置來偵測即時的地理高度狀況(real-time depthmap information),化為數據。因此昆蟲可以沿著高低變化而移動。


Tuned stairs 歌唱階梯

樓梯,是上上下下,聯繫兩個空間的工具。樓梯還能是什麼,能做什麼? 第二個設計師是來自南非的 Daniel Hirschmann,目前在Jason Bruges studio 擔任互動設計師。他給了樓梯一個新的定義。

在碩士論文研究時,認識了 Jason Bruges ,已經是倫敦知名的建築師的他,還是很好的給我半個小時的專訪,討論互動式科技對公共藝術的可能性。這次來自 Daniel Hirschmann 也在他的簡短的演講裡,給了我們一個驚喜。 在2006年 Daniel 為 Center pompidoufabrica展覽做了這個 Tuned stairs,利用採墊的偵測原理,與Arduino 電板設計了裝置在樓梯圍欄外圍的互動打擊器。當人採在不同的階梯,會發出不同的聲響。

在座談會裡他出了分享了很多珍貴的製作的過程與經驗。他還說他們試圖打破人們對既有的空間印象,重新給予我們熟知的空間或是物件一個新的生命,同時也給参與者不一樣的體驗。

Photos
http://www.plankman.com/projects/tuned_stairs/
影片
http://www.plankman.com/projects/tuned_stairs/videos/tuned_stairs.mov


Andy Huntington

第一次見到 Andy Huntington,是07年在倫敦Kinetica美術館的一個互動設計展裡,看他在示範他的作品taptap 。當時我跟在場的人都被,這件有趣的作品給吸引。